买基金防坑指南 !

最近听朋友抱怨理财买基金踩了坑,各种费用被收得不明不白的,我只能说投顾工作做得到位。

一般投资人被机构骗进坑后再讲道理是来不及了,在你认购基金时签署的一堆不明不白的文件里,机构法务已经做了层层的免责保护圈。所以大家还是认购前多花点时间了解一下,管理好自己的预期。一篇《基金防坑指南》送给你。


顾问费管理费傻傻分不清楚


别笑,还真有不少朋友投了大钱后还不清楚这个区别的。

因为信息不对称的缘故,不少投资人接触到基金产品的渠道还是比较依赖理财顾问的。投顾除了作为中介方的角色外,也会用他们专业背景去筛选底层基金池构造获批产品列表APL(approved product list),再根据客户的风险/回报偏好推荐APL里相应的产品,建立投资组合。


因为资产配置是个正儿八经的专业活,一般投顾会收取资管规模一定比例的费用(0.5%~1%)作为顾问费

以上是理想情况。


现实是“聪明的”投资人不认可资产配置的附加价值,对于大类配置非常相信自己的判断,在非必要的情况下往往会希望绕过投顾的角色直接接触基金方。这导致投顾的收入结构将更加依赖于“隐性收入”,即从产品方获得的返佣。

在澳洲的基金行业结构中,一般大型基金公司很少会直接接触终端非机构客户,而与客户链接的桥梁一般由投资顾问去担任,在零售端的融资渠道也会非常依赖投顾方。


因此从根本属性上,基金和投顾肯定是站一边的。相应地,基金方会给予投顾方一定比例的利润分成,以期换取产品在投顾APL中更加优先销售的地位。毕竟现在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产品做得好,也得会吆喝

尽管“为客户利益为先”是每一家投顾标榜的格言,但是屁股决定脑袋,在利益的冲击下,投顾是否能做到知行合一就很难确定了。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APRA对理财咨询行业作深度整改的原因之一。


在监管的调查报告中,大多数的投顾只做到了“销售”的工作,对“顾问”的角色严重失责。希望在新的规则洗牌下,良币能免于被劣币驱逐,重塑行业信心。

但是毫无疑问,将”顾问费”和基金”管理费”混为一谈,或者诱导不如实披露购买产品的费用结构的投顾,肯定是行业的劣币。


请切记,投资顾问不是慈善活。至于是希望被明着收费,还是暗里拿回扣,还是明着收费暗里还收回扣,各位就自己定夺了。

买基金防坑指南 !

基金费用雷区


买的不如卖的精。由于和投顾的利益捆绑,或者压根就没有投顾环节,基金方坑起客户来那是更加的专业。除了明面上的管理费外,基金的隐性费用主要包括在认购费,绩效费,退出费用和买卖价差这几个项目里。

认购费相当于国内基金的销售费用,很明显地,这是基金方给予渠道方回扣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0.5%至1%为合理范围


甚至有一些基金本身不设认购费,但是会针对某特定渠道的投资人设置相应的份额类别(share class),所收取的费用和直接认购的费用是不一样的。


这用途就不言而喻了。毕竟在金融行业,渠道是有价资产

有听说过在一些澳洲重大投资者签证(SIV)的投资项目里,基金的认购费有高达匪夷所思的5%的,猪仔卖得飞起 哄抬猪价。

买基金防坑指南 !

而基金的绩效费收取也大有来头。绩效费的设置主要是进行投资人和基金经理的利益绑定,在基金获得的超过预期收益的部分,基金方会收取一定的比例作为对基金经理的激励机制。


至于作为基准线的“预期收益”,则一般是由基金选取适合自己风险类别的指数或某特定回报。对于表现良好的基金来说,绩效费的利润一般是基金盈利的大头。

关于基准线的选择,讲究的是“公允”。但是该基准线一般是基金选取的,于是可能会产生以下的骚操作:

1. 这是个股权类地产开发项目,通过绩效费摇身一变变成”固定收益“基金,即超过预期收益的部分全部归我

买基金防坑指南 !

2. 这个是股票型基金风险你担,但是我帮你赚的任何一分钱你都得分我一半。够霸气的。

买基金防坑指南 !

还有一个大坑是退出费用。诚然,有些基金标的资产因为不具流通性,为了尽量锁定投资人的投资周期,设置相应的提前退出费用是很合理的惩罚机制。当然,另外一个没有明说的动机是增加你的转换成本(switch cost)。即使投资人不满意基金的表现,但是因为退出成本的限制也会继续持有该基金。但是随着大家对退出成本的警觉性越来越高,设置太高的退出限制会导致基金卖不动,因此基金也相应地变着法子收取后端费用,即通过买卖价差,例如这样:

买基金防坑指南 !

因为基金的申购和赎回会涉及很多中后台的工作,相应的买卖价差用来抵消该成本是合理的。行业平均水平在0.1%左右。上图这种一买一卖成本1%算是客气了,下面这种2.5%的sell spread和赎回费用基本是一个道理。但是通常的赎回费一般过了锁定期会免除掉,这种买卖差价的成本是不论锁定期,只要赎回就一定会被收取,更加霸道。

买基金防坑指南 !

以上都是google随机搜索挑选样本的结果,大小机构都有。各位自行对号入座


比费用更重要的东西


坦白说澳洲基金还算比较守规矩了,即使踩了雷也好歹会有残值剩下 国内触雷的产品基本渣都不剩。但是回到根本问题上,买基金不是挑便宜的,费用主要体现一个“合理”,真的雷区还是在基金的投资和风控上

谁都希望收益高风险小。但是一分价钱一分货,在基金上也同样的,一分风险一分回报。即使再专业的团队,也很难脱离大体经济周期在所处行业内获取大量的超额回报。这里很难用小篇幅文章去论述大类的基金风险,但是这边有个小方法让大家把风险做个量化,管理心理预期。

下图是标普评级过去20年里的累计违约率,根据不同的债券评级。例如最上面的CCC评级(junk bond)在10年的期限里,累计违约概率达到50%。而投资级及以上(BBB或以上)评级债券在过去20年的累计违约概率大概接近8%,以此类推。

买基金防坑指南 !
买基金防坑指南 !

上图是戴尔发行的长期债券和相应评级,市场上它提供约6.06%的收益率,对应评级为BB+。即10年的时间里,它可能违约的概率略高于10%。假设市场的风险回报比是匹配的,那么一个提供6%年化收益的产品相应的风险也会接近该评级,10年期限内违约概率接近10%。

但是现实里情况会复杂得多。评级债券的流动性要比未评级项目高得多,因此与戴尔债券相对应的非流动资产应该再加上流动性溢价,收益要求会高于6.06%。另外一般的固收基金里,基金公司也会暗中扣除相应的管理费用,因此分给客户的”固定收益”是扣除费用后的,例如下图里,客户收到的6%收益,加上基金暗扣的3%,实际对应的真实风险等级应该是(6%+3%)=9%收益的债券。

买基金防坑指南 !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全球大概率都会维持在一个增长停滞的低收益时代。因此看起来安全,动辄两位数回报的“固收基金”,背后的风险真的不是你预期的那么低。

现在市场上有个悖论。到底是“客户难搞,投顾/基金方必须角度刁钻”,还是“金融机构角度够刁钻,所以客户越来越难搞”。但无论如何,市场在变革,行业在洗牌。投资人需要认可价值,愿为价值付费(fee for service),金融从业人也需要坦诚中立,恢复信任机制,这才是对双方共赢的局面。

发布者:afndaily,转载请注明出处:www.afndaily.com

(0)
afndaily的头像afndaily
上一篇 2021年8月2日 上午8:30
下一篇 2021年8月2日 上午8:5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澳洲财经新闻 | 澳洲财经见闻 - 用资讯创造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