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澳洲 | 不负春光,野蛮生长

我们所居住的地方叫悉尼下北岸(Lower North Shore),有些像上海的徐汇区。三四十年前是澳洲白人中产的欢喜聚集地,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开车最近十分钟就能到海边。其所辖区域包括Lane Cove,Chatswood,Artarmon等板块,妮可-基德曼的家就在Lane Cove的镇上。

 

亲历澳洲 | 不负春光,野蛮生长

 

或许因为曾有名人居住加上辖区内有数一数二的小学,近十年来华人,印度人,日本人,韩国人等亚裔好学之士渐渐的占据了居住的主流,白人们一点点的变卖房产走向城乡结合部。孩子们上学和放学的时候,你可以看到世界各国妈妈,奶奶姥姥欢聚一堂,如果注意听,甚至可以听到国内的各种方言在空气中飘荡。

 

儿子所在的学校就地处在Artarmon的中心,是新南威尔士州排名第一的小学,但就这一点,就足以吸引华人父母的眼球,不夸张的讲,你在路上随便问起一个华人为何在Artarmon住,一百个人九十九个都会告诉你,这里学校好啊!我也是被这样的盛名所引诱,在寻找安家地时,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排名前五以后的地方,现在回想起来,还时常被自己的果断与抉择而颔首称快,又时常为自己的无知无语凝噎。

 

转眼儿子已经在这里读书一年,我见证了这一年的澳式教育,和儿子的点滴变化。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想我一定会更早的选择澳洲,但我一定不会选择如此排名靠前的学校。

 

澳洲的公立小学(详情请参考:亲历澳洲 | 我们该如何审视澳洲公校)和中国一样,有学区划分,学区内的孩子才能入学。但不同的是你不一定非要在学区内买房,只要能提供学区内的租房合同就可入学。

 

亲历澳洲 | 不负春光,野蛮生长

 

刚到澳洲,两眼一抹黑,根本不知道这些讲究,我就给排名前三的小学校长情深意切的写了一封信,说我们怀着梦想来到澳洲,而实现这个梦想的唯一途径就是教育和读书,我的儿子在中国接受了非常好的中国教育,集仁义礼智信完美于一体,如果能够有澳洲教育再做补充,将定会为澳中两国的未来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等等(现在看起来牛吹的不是一般的偏大……),第二天,就收到Chatswood校长无情的拒绝,说:“我们从来不接受学期中间进来的插班生……”

 

当晚,我平静的告诉儿子:“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第三天,我收到Artarmon校长的电话,同时也收到她的同样情深意切的email: "Everyone is entitled to be educated, we warmly welcome your son anytime" (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随时欢迎你们入学),就这样,不用送礼,没有花钱,甚至还和校长从未谋面,就被收进了新州第一的小学。

 

儿子在国内读四年级,入学第一天,校长,班级老师就和我谈话,了解儿子的教育情况,建议让他依然读Year 4。他们很快察觉了我脸上的略微不快,说:“Jacob 不会是班级里年龄最大的孩子,他不会因为比其他孩子都大而产生心理不良反应,同时,英语是他的第二语言,我们会给他提供一名专职教师给他一周一次的语言辅导。语言能力的提高将对Jacob未来的学业带来良性影响”。我们接受了老师的建议,果然,校方在入学的第二周就雇佣了新的英文老师专门给儿子辅导英语,同时,每周还有一次为所有英语为非母语的学生开办的ESL课程。更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免费提供。

 

澳洲的小学的教育理念就是让孩子保持童真,率性的玩,相反,对于我们国人所理解的文化课看起来重视程度远不如国内,每一天早9点到校,2:55放学,期间只有不到一个小时的课堂时间学习极简单的数学,同时会学几个英语单词,其他时间在我看来都是玩和吃,书包不允许带入教室,课本全都留在教室不让带回家,几乎没有家庭作业。

 

一天中有三个时段是吃的时间,其他都是老师带着各种玩。吃又分为“crunchy and sip”(就是带点饼干或饮料),“recess"(我儿子会带个水果),lunch(通常都是带的汉堡,三明治等,也可以自己买学校食堂的午餐)。

 

玩也是花样频出,老师带着玩,大小同学一起玩,这个过程既锻炼了身体,孩子还开心,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历练了社交,团队等能力。

 

另外,非常重视读书,学校有图书馆,每个班级也有自己的图书角,孩子们可以随时读,也可以带回家,老师也鼓励小朋友去社区图书馆大量借书回家看,这或许算作家庭作业吧。

 

老师还会刻意的注意培养孩子的公众演讲及表达,每个学期都有多次班级内的演讲比赛,老师会给每个孩子一个题目,让孩子自行回家上网查资料准备幻灯,然后给5分钟时间在全班同学面前演讲,长此以往,相信孩子们都能变得自信起来并乐于公众表达。

 

小学的生活真的丰富多彩,按照澳洲政府的guideline(类似我们的教学大纲),每个年级都有相对应的体育运动,比如在Artarmon,1-2年级每周都有游泳课,三年级有体操课程,四年级有网球课和澳新独有的类似篮球的netball,五年级开始足球,总之除了我们所说的文化课占比极小外,其他的时间就是绞尽脑汁让孩子不停地运动,当你站在校园外,从服装就可以窥见一斑,很多孩子一年四季无论春夏秋冬都是短袖短裤。

 

每个学校都有string(弦乐器) 和band(管乐器)group,只要你愿意,每个孩子都欢迎加入,无论你有没有基础,总有一款适合你。而且学校会提供乐器和场地及专业乐器老师,家长只需付乐器租金和培训费,在这里,几乎每个孩子都会一门乐器,每周五早上都要彩排,如果此时你走入校园,几乎每个孩子都带着乐器散布在校园,每个学期都有一天给家长的汇报演出,每一次都盛况空前。

 

人文

 

看起来好像上学就是玩,但老外们还是巧妙的把礼仪,平等,素质教育植入其中。比如,学校规定一周五天必须穿校服,更重要的是澳洲各个学校的校服都不一样而又很有设计感,男生女生穿着都意气风发而不像国内的校服,怎么看都显得很劣质并不合身。刚开始不以为然,后来知道这一规定并非是政府的武断指令,而是要通过校服来消除学生因家庭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而带来的歧视和攀比,人人平等是澳洲很重视且重要的国家价值观。

 

亲历澳洲 | 不负春光,野蛮生长

 

每一年学生都会参加一次2-3天的远行,今年儿子班级就去了离家300公里的野外营地,而且不允许带手机,游戏机等电子产品,校方罗列出学生需要带的行李,要求孩子们自行打包准备,返程要自行打包带回。当国内的家长还在替孩子们准备一切,还在担心野外露营孩子会着凉,会被蚊虫叮咬,担心孩子太小不能自理的时候,这里却在不知不觉中历练了孩子们的胆量和自立。

 

一年的时间,那种国外孩子身上的自信已经在他身上隐隐展现,我也能清晰地看到,即便是这里幼儿园的孩子当离开桌椅的时候都会下意识的把椅子整齐的摆放归位。

 

当一个国家连小孩子都懂得基本的礼仪,都知道保护隐私,尊重别人的时候,这个国家富强只是时间问题,这个国家也理所当然的会被所有人尊重并向往。

 

一年来的观察,让我想起了韩寒谈女儿小野的教育,他说会让他尽可能的在野外生长玩耍,不给她设限,少一些人为的干涉。我想他是对的,教育是让人成长,而不是让孩子们千篇一律,想想看,澳洲的小学教育不就是这样在践行吗?

 

于我,最好的孩子教育就是玩耍,就是不负春光,野蛮生长。

亲历澳洲 | 不负春光,野蛮生长

 

发布者:,转载请注明出处:www.afndaily.com

(1)
上一篇 2017年5月26日 上午6:58
下一篇 2017年5月26日 上午8:3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澳洲财经新闻 | 澳洲财经见闻 - 用资讯创造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