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全球通胀是个伪命题?

解决全球通胀是个伪命题?

近几个月来,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成为热门话题,其背后的“通胀论”也成为关注的重点。

美国通胀率破5%,美联储也将今年的通胀预期从3.4%上调至4.2%。

有人认为通胀已经威胁到全球各大经济体,全球原材料价格和运费大涨,有人则认为这不过是短期效应。

解决全球通胀是个伪命题?

1

为什么会发生通胀

弗里德曼讲过:“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都是货币现象。”

我们简单设想一个理想型:

短期内,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人们花钱的速度没多少变化,那么社会需要的货币和物价水平就是对应的。

货币越多,物价就越高,货币越少,物价就相应地变低。

有个著名的费雪方程式:

MV=PY

M是流通中货币量

V是货币流通速度(一般认为是不变的常数)

P是价格

Y分别是总产出。

所以,根据这个方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M货币流通量跟Y的社会总产出成正比,这个Y我们可以简单理解成GDP。

于是得出一个变体:

P=MV/Y

货币量M增多,货币流通速度V不变,但是社会的GDP(Y)减少了,物价自然就上涨了。

有了这样一个模型,我们再去看全球通胀的几个原因。

原因一:为了纾困,各国纷纷释放流动性。

说白了,就是各国纷纷放水。

美国疫情爆发后,先释放了3.7万亿美元救市。2020年12月22日,国会又通过了9000亿美元的疫情纾困计划。

拜登上台,大笔一挥释放1.9万亿美元纾困,短短一年,美国在救市上已经花了6.5万亿美元,约相当于去年GDP 的30%。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用了3年多时间,经过4轮量化宽松,才将救市资金从1万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末的2.85万亿美元。

再看英国。

英国政府推出了3500亿英镑的救市计划,自2020年3月推出薪资补助计划,政府将为因疫情无法工作的雇员支付八成的工资,每月最多可达2500英镑。

到了2021财年,英国政府举债2340亿英镑,用于帮助英国企业。

类似情况,在全球各大经济体,都数见不鲜。

各国担心经济下滑,企业倒闭,提前把钱撒出去用来帮助受到困难的人,这无可厚非,但造成的结果是,市场上的钱M一下子多了。但是社会产出Y,却因为疫情,出现停滞而大幅度减少。

过剩的流动性,过多的钱,很容易造成通货膨胀。

原因二:成本上升推动

全球物流依然不通畅,物流成本畸高。在疫情冲击下,全球供应链条受到持续影响,物价飙升、生产中断、收货延迟。

供应链混乱,运输费用高昂,快餐店鸡肉断货,生鲜超市猪肉缺货,珍珠奶茶没有珍珠,工厂急着开工,招不来工人……

今年5月数据,世界集装箱运价指数(WCI)上涨至6257美元,同比上涨293%。两项指数均达到2011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原因很简单,许多国家为了防疫,对出入境进行严格管制,物流成本奇高,加上各项检疫政策,再加上海运到港后的陆地运输,都因为疫情原因,成本增加。

同时,用工荒在一些国家也出现,以英国和美国为例,大货车司机出现严重短缺,没有人来拉货,行业工资迅速飙升,物流费用怎能不涨。

原因三:资本借机炒作

我们排除所谓的大国博弈、阴谋论等过于主观的说法,单说经济全球化下的资本流动。

当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脱离全球经济的链条说自己可以自力更生内循环。

既然全球各国的经济联系紧密,形成了紧密的链条,那么美国放水、欧盟放水、日本放水,这些货币作为国际货币的国家所释放的流动性,就不可能只呆在这些国家的本土。

这些刺激经济复苏和纾困的流动性,会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各种贸易,变相流动到其他国家,一些大家都需要采购的原材料产地和市场。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特斯拉是美国企业,后疫情时代,美国人看好特斯拉,看好新能源车市场,于是买了特斯拉的股票。

马斯克在中国市场赚到了钱,相应新能源汽车版块儿飘红,美国人得到了收益,你能说这是在收割中国市场吗?不能如此武断。

从而,该板块儿的强劲复苏,造成相应的原材料涨价,芯片短缺等因素,而其他资本又盯住这些领域,购买这些领域的股票。

即是说,所谓的“炒作”和“收割”等阴谋论,实则是市场复苏环境下的一种期待,一种看好。

国际原料市场出现如此剧烈的上涨,一方面是各国政府刺激计划中,都包含了大规模基建,需求层面上升。

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家都看好经济复苏,资本向原材料市场流动。

一些纾困资金借壳种种名目,转而驰骋在了资本市场收割。

市场过剩的资金短期内纷纷涌入大家看好的领域,例如,新能源汽车、原材料、农产品市场。

于是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铁矿石的价格会一涨再涨,芯片荒的背后,除了对抗因素,还有原料硅价格的暴涨。

解决全球通胀是个伪命题?

当然,原材料价格的涨价,资本市场的活跃,总体来说基于三点原因:

全球需求复苏,各国都对经济V字复苏抱有期望。

防疫检验和贸易壁垒现实存在,物流成本暴涨。

资本通过金融市场推高了原材价格。

2

通胀该不该解决是个问题

美国股市过去74年(1947-2021)的历史数据表明,美国经济是在温和通胀,也就是年通胀率在0%到5%之间的时候,股市的回报是最好的,其扣除通胀后的真实回报为每年10.8%左右。

解决全球通胀是个伪命题?

也就是说,当温和通胀发生时,人们会更愿意消费,或者将资金储备到股市,股市抵消了通胀的因素,需求的增加和股市的繁荣,让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生产,最终,投资者从股市里获得了利润。

通胀影响的好与坏,最终还归结到人们的实际行动:

愿意消费,还是不愿意消费?

在通胀高企的时期,不同行业会受到的影响也不同。

跟个人消费相关的服务业、食品、电力、服装等,也许会价格上涨。

但是对于提供原材料的一些行业,例如矿业、石油、木材等,则可能得益于通胀,更加占据价格主动权。

这一轮的通胀,很明显是各国放水刺激引起的连锁反应,其目的在于让总产出Y升上来。

产能增加了,需求增多了,社会生产重新开动,货币流转速度加快,放水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从刺激经济恢复的角度看,大通胀时代来临就是个伪命题,通胀引导下的结果是什么,才是值得关心的问题。

1929年大萧条,人们对股市失去了预期,大崩盘。

2008年金融危机,人们对房价继续涨没有了信心,次贷危机爆发。

在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看来,今年的通胀飙升是暂时性的,与因新冠疫情一度关闭的经济重启有关。

物价的上涨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多余的货币,会流通到全球市场的,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化,疫情后率先恢复的市场,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为发达经济体提供了低价格商品,这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全球通胀。

目前的原材料和物流价格上涨,是短暂因素,许多企业为了抢夺市场份额,并不愿意过高调高价格,所以短期的通胀,积极效用占主导。

在过去十多年,美国、欧盟一直处于低通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的通胀水平一直在低位徘徊。

美国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大部分时间都处于2%左右,欧元区大部分时间在1%上下,而日本则在零附近。

低通胀、低利率,缓慢增长的经济,是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的常态。疫情之后,适当拉高通胀,未必是坏事。

加息是应对通胀是寻常操作,但美联储没有贸然采取行动。各国目前对通胀也有不同理解,有些国家认为这是暂时的,是疫情的外部冲击,会很快得到恢复。

有些则认为影响会持续,逆全球化的浪潮风头正健,一旦全球资本、商品自由流通成本降不下来,通胀就会集中在某国、某区域,造成社会经济问题。

对美国而言,美元是世界货币,全球经济体都多少承担了美元通胀的压力,美国最没有理由担心通胀,对于适度提高通胀,倒可以继续刺激美国人消费。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美国人手里的钱,因为通胀贬值的时候,中国依然为其提供着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虽然中国的利润薄了,但依然有得赚,这并不是一件两败俱伤的事。

所以美联储认为,把通胀率目标定在2%,并允许一定时期,适度超过2%,是合理的。短期的“爆表”不足为虑,其真正传导到消费者端,整体影响不大。

总之一句话,通胀说到底就是鼓励人们消费,避免把资金存入银行,通胀不是要去解决,而是怎么控制在合理的范围。

发布者:afndaily,转载请注明出处:www.afndaily.com

(0)
afndaily的头像afndaily
上一篇 2021年10月3日 上午10:10
下一篇 2021年10月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澳洲财经新闻 | 澳洲财经见闻 - 用资讯创造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