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在行动,中国式“财富保卫战”谁是赢家?

 

2016年对中国拥有两套以上住宅的城市中产家庭来说,几乎是个“发财年”。随着城市房价不断飙高,许多拥有多套住宅的城市中产家庭以不动产为主的财富迅速膨胀,达到了历史最高峰。与此同时,政府、企业和中产家庭纷纷开始了自己的“财富保卫战”。

 

企业要保住资产,中产要保住家庭财富,他们向境外转移财富,导致大量资产外流、中国的外汇储备急剧下降,而政府则想方设法阻止资产外移的滚滚洪流。在政府、企业、中产家庭三方之间的财富保卫战中,谁是赢家?这种三方较量是否会在2017年继续下去?

 

“中产阶级”在行动,中国式“财富保卫战”谁是赢家?

 

去年以来,企业和许多中产家庭都想把财富转移到境外,而政府则要阻止资本外流、保住外汇储备,前者与后者彼此杠上了。

 

“政府、企业、中产阶层这三方都各有一正一反两种想法:中产阶层和企业既想转移部分财富到境外,又怕中国经济真的大滑坡;政府既想实质上管制资本外流,又想维持外汇不管制的形象。”

 

因此,在这场各自的财富保卫战当中,三方的角力不是玩命,而是既对立、又相互依存。

 

 

中国外汇监管当局要求银行对相关指令保密

 

“中产阶级”在行动,中国式“财富保卫战”谁是赢家?

 

路透社援引多名银行业人士表示,中国央行下属的外汇管理局告知银行业者,对其抑制资本外流的相关指令保密,并确保研究分析师不要对外发表关于人民币前景的负面观点。报道援引业内人士指出,当局的上述做法应是为了避免引起公众的警觉,阻止人民币汇率进一步下跌。

 

人民币兑美元去年贬值超过6%,目前处于八年来的低点,促使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推出一连串资本外流限制措施,包括限制部分城市或省份的外汇数量,并收紧交易金额的审批门槛。银行业内人士称,外管局对数十家银行做出口头指示,要求银行业者不要透露其在相关限制措施中所扮演的角色。

 

报道称,去年8月,外管局上海分局召集区域内至少20家主要外资和国内银行代表与外管局几个部门的区域负责人开会。一个出席这次会议的国际性银行的代表表示,外管局高层官员明确告诉他们,必须控制外汇赤字,但不能说外管局在控制资本外流。

 

多名银行人士抱怨,当银行超出外管局设定的一个月外汇交易上限时,银行必须拒绝受理业务,但又无法解释真正的原因。路透社获得的一家银行的内部通知要求员工,回答客户时勿使用"外管局管控",或是"外管局不允许"或"严控购汇"等字眼。

 

去年11月底时,多位银行消息人士向路透表示,外管局向至少两家银行发出口头指令,要求资本项下500万美元或以上资金的汇出报外管局审批,而原本的规定为5000万美元。

 

 

中产阶级在行动

 

“中产阶级”在行动,中国式“财富保卫战”谁是赢家?

很大一部分中国的中产阶级将移民列入家庭考虑。据联合国统计,中国向海外累计移民人数到2015年已首次达到1000万人,目前仍在持续增加。

 

对大部分仍有着深厚乡土观念的中国人来说,移民国外绝对不是个轻松的选择。那又为何会做这个艰难的决定?

 

谁会平白无故地远离自己的故土,去投奔一个语言,习惯各方面都完全陌生的世界呢?

 

中国大型调查公司“胡润百富”在2016年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人移民的理由,排在第一位的是“孩子的教育”,占到22%。“希望远离大气污染”是中国人移民的第二大理由,占到20%。“寻求食品安全这个选项所占比例达18%,高居第三位。再接下来便是对财富的不安全感。

 

最近几年,由于改革红利、人口红利的逐渐衰减,中国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将放缓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最近刚刚公布的去年3个季度增速都恰好是6.7%更是成为了调侃的对象。

 

加上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不断下降,富人阶层的身家大幅缩水,加紧移民的脚步以避免财富贬值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儿了。

 

“中产阶级”在行动,中国式“财富保卫战”谁是赢家?

 

《英国金融时报》对中国家庭对外投资的年度保密调查中发现,尽管中国实施严格的资本管制政策,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投资者打算在未来两年增加离岸资产持有量,而主要目的也从增大获利转变成了对冲风险。

 

“中产阶级”在行动,中国式“财富保卫战”谁是赢家?

 

“房地产仍将继续作为最受海外投资者欢迎的热门投资产品。美国是海外房地产投资的头号目的地,东南亚置业也越来越受到海外投资者的追捧。

 

另外,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投资者采取了多样化海外投资的形式,并不单单局限于房地产投资,更加有经验的中国投资者开始通过投资海外证券市场获取更多的回报。”

 

中国越来越严格的资本管控制度没能打击中国民众对海外投资的强烈意愿。英国金融时报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中国政府当局不断的收紧政策,控制资本外流,但还是有56.8%的中国海外投资者表示会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内将更多的流动资本转移到国外。

 

“中产阶级”在行动,中国式“财富保卫战”谁是赢家?

 

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样本中已经有82.4%的中国投资者将自己总资产中超过10%的财富投资于海外市场,中国投资者的热潮还会继续席卷全球。

 

“中产阶级”在行动,中国式“财富保卫战”谁是赢家? 

 

中国政府的管制行动

 

外汇维稳方面,中国政府深知目前有三个急欲套现的“假想敌”:

 

一是国内企业想将资产置于安全之地;

二是国内中产、富豪急于将房产等红利套现保值;

三是外资企业要套现抽走资金。

 

针对这三类套现者,央行已采取相应行动。

 

对于想借海外投资为名转移资金的企业,国家外汇管理局早就在11月28日推出新规,资本账户下超过500万美元的海外支付,包括组合投资或海外并购等直接投资,必须上报市外管局批准;之前已经获批的大型投资项目尚未转帐的外汇部分也适用此规。

 

原来的报批限度是5000万美元,从新规颁布开始,一直到2017年9月,金额超过100亿美元的海外投资、金额超过10亿美元且不属于中方核心业务的海外并购、以及国企在海外涉及10亿美元以上的房地产投资都将不被批准。

 

对于想将已有利润套现的个人,新规则规定:

从2017年1月1日起,个人购汇严禁用于境外买房、证券投资、人寿保险和投资性保险等未开放资本项目。为此特意设置了若干条款限制,比如银行购汇要与实际用途相符,以学费名义申请的,必须提供本人因私护照及有效签证、境外学校录取通知书、学费证明或生活费用证明,才可以购汇;此外,申请表还强调,对于存在违规行为的个人,外汇管理机关依法列入“关注名单”,当事人当年及以后两年不享有个人便利化额度。

 

对于那些想将利润转移出境的外商,从11月底开始,跨国企业500万美元或以上的资金汇出,须报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审批。

 

此外,跨国企业在中国的银行账户与外国附属公司账户之间的资金汇入汇出金额也面临更严格的限制。

 

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表示,如今各公司只能将相当于他们中国资产30%的金额汇出国外。这一比例大大低于之前指引下的100%。

 

新政解读

 

在2016年的最后阶段,中国央行正式公布《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后文统称:管理办法),打破了市场原有的宁静,令人措不及防。此举也标志着持续22年的资本相对自由流动时代结束,资本管制时代彻底来临。

 

新出台的《管理办法》已于自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今后,大额现金交易,境内和跨境的报告标准均为人民币5万元以上、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需要汇报才行。具体包含:

 

1. 当日单笔或者累计交易人民币5万元以上(含5万元)、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含1万美元)的现金缴存、现金支取、现金结售汇、现钞兑换、现金汇款、现金票据解付及其他形式的现金收支。

2. 非自然人客户银行账户与其他的银行账户发生当日单笔或者累计交易人民币200万元以上(含200万元)、外币等值20万美元以上(含20万美元)的款项划转。

3. 自然人客户银行账户与其他的银行账户发生当日单笔或者累计交易人民币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外币等值10万美元以上(含10万美元)的境内款项划转。

4. 自然人客户银行账户与其他的银行账户发生当日单笔或者累计交易人民币20万元以上(含20万元)、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含1万美元)的跨境款项划转。

 

《管理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履行反洗钱义务的机构,主要包括:

 

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保险专业代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信托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贷款公司和非银行支付机构。

 

其中,“保险专业代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和“贷款公司”是《管理办法》新增的适用范围。

 

与此同时,在此次修订《管理办法》首次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纳入上报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的主体责任范围。

 

而随着电子钱包,手机支付功能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走线上途径将资金转移。因此本次《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中新增了非银行支付机构、从事汇兑业务和基金销售业务的机构也需要报告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

 

“这也意味着此前走第三方公司将资金转移的途径正逐渐被关闭。中国居民想要进行海外投资,也越发的艰难。据调查显示,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投资者采取了多样化海外投资的形式,有经验的中国投资者开始通过投资海外证券市场获取短期回报。

 

个人海外投资困难加剧

 

“中产阶级”在行动,中国式“财富保卫战”谁是赢家?

 

在海外投资热潮中,房地产行业无疑是最受中国投资者欢迎的热门投资产品。澳大利亚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宜居的国家之一,一直是中国人最喜爱去置业的热门地区之一。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人在最近两年在澳洲置业的金额总计高达1818亿人民币。此外,东南亚置业也越来越受到海外投资者的追捧。根据数据统计显示,澳大利亚在截至2015年6月的财年中总共批准了240亿澳元的中国房地产投资,占所有房地产批准的四分之一。中国人是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置业者,其次是美国人(70亿美元)。

 

中国富豪再来澳洲买房会难上加难,不但需要雄厚的资金,还需要能够把钱运出来的门路。

 

“中产阶级”在行动,中国式“财富保卫战”谁是赢家?

 

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蚂蚁搬家”、利用贸易公司转移资金、地下钱庄汇出资金三种换汇路径已经很大程度被封堵。同时,外汇市场出境难题能否大幅缓解也引起业界关注。

 

一位熟悉民间换汇操作方法的人士透露,目前他们能使用的换汇灰色路径,常见的不外乎三种。

 

1. 一是新型蚂蚁搬家模式。即民间机构先寻找众多境外人士,在某个反洗钱监管措施相对薄弱的国家商业银行集中开户,然后组织家人尽可能多换汇,再以境外电商购物付款等名义分散划入这些境外人士的各个账户,采用蚂蚁搬家的方式分期转移资金,再通过资金归集业务汇总到境内个人指定的一个境外账户,这种做法往往呈现“高频率、小额度”的特点,不易被监管部门察觉。

 

2. 二是通过设立贸易公司向外转移资金。通常做法是先在香港设立一家窗口公司,先将商品卖给这个窗口公司,再由窗口公司卖给境外买家,由此窗口公司可以留存大量贸易资金,在境外换汇用于购房或金融投资。

 

3. 三是通过地下钱庄的操作模式,即境内将人民币款项汇入指定账户,其境外账户会存入相应等值的外币。

 

“坦白说,目前这三种操作模式都渐行渐难,因为监管部门已经对这些换汇漏洞进行从严监管。”这位知情人士直言。

 

近期他的多位客户通过上述“蚂蚁搬家”模式向境外转移资金用于购房或金融投资时,就遇到外管局严厉监管,甚至部分客户家人被列入“黑名单”——取消两年的10万美元换汇额度。

 

至于地下钱庄模式,上述知情人士直言目前地下钱庄日子相当难过。多位了解地下钱庄运作现状的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很多地下钱庄都不会轻易“接单”。

 

另外,2017年9月开始,中国个人及其控制的公司在100个国家和地区开设的银行账户信息( 截至2016年底的信息) 将会主动呈报于中国税务机关,其中包含众多投资者熟悉的离岸地以及欧洲国家和地区:百慕大、BVI、开曼群岛、塞舌尔、卢森堡、英国、法国、德国、瑞士、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香港、澳门等。

 

根据“标准”开展金融账户涉税信息自动交换,首先由一国(地区)金融机构通过尽职调查程序识别另一国(地区)税收居民个人和企业在该机构开立的账户,按年向金融机构所在国(地区)主管部门报送上述账户的名称、纳税人识别号、地址、账号、余额、利息、股息以及出售金融资产的收入等信息,再由该国(地区)税务主管当局与账户持有人的居民国税务主管当局开展信息交换,最终实现各国(地区)对跨境税源的有效监管。

 

今年1月1日起,中国已正式实施CRS(Common Reporting Standard,即共同申报准则),国家税务局可以调查境外账户追缴各类非法避税、资金违规转移境外等行为。

 

中国海外收购同样受到影响

 

外汇管制不仅对个人海外投资有所影响,对企业海外并购同样造成威胁。

 

以前的考验在于中国买家是否能够在激烈竞争下把协议签下来。现在的考验是,鉴于目标市场的监管障碍加大和外汇管制收紧,在协议签订后,中国买家最终能否真正完成交易。

 

在2016年的最后几个月里,中国自己的外汇监管部门成了中国企业寻求收购海外企业的最大障碍之一。

 

政策制定者宣布了控制海外“非理性”投资的举措,将包括房地产、酒店、影院、媒体、体育俱乐部和非核心商业等列入“负面清单”。在房地产对外投资严控之下,中国的房地产ODI(outbound direct investment)今年上半年锐减了82%。

 

大摩在最近的研报中指出,在美联储加息通道前,为了应对资本外流的压力和人民币贬值,该“负面清单”的监管预计将持续到2018年。

 

此外,大摩还表示,2017年中国海外房地产直接投资可能从2016年的106亿美元下跌至仅剩17亿美元,同比跌幅达84%,2018预计在14亿美元水平。

 

 

三方对峙的现在和未来

 

中产阶层有五怕:一怕房产价格下跌,财富缩水;二怕房子卖不掉,无法变现;三怕政府收房产税;四怕人民币贬值;五怕换汇难。所以想为自身财产寻求一块安全之地。

 

外企过去因人民币升值而将人民币利润留在中国。

 

现在外企有三怕:一怕人民币贬值,利润缩水;二怕中国经济前景不佳,无利可图;三怕撤资和汇利润回国有困难。

 

本国企业则有三怕:一怕国内经济前景不佳;二怕地方政府财政困难情况下用各种税费对企业“剪羊毛”;三怕以后政策收紧了,没机会转移资产。

 

企业除了资本安全的考虑之外,还因为中国的企业税负太高无法承受,希望另找发展机会

 

过去两年是企业和中产阶层向境外转移资产的高潮,已经成功转移资产的,成了财富保卫战的赢家,政府是输家;今年开始,中产、企业可能成为输家。

 

企业和中产的财富保卫战导致外汇储备下降,政府非常担心自己手头可机动支配的外汇储备低于警戒线,影响世界各国和中国国民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外储充足率的评估方法来测算,中国外储的警戒线是2.8万亿美元。

 

真实情况是,前年底以前,除了央行外汇储备之外,所有商业银行一直有2千亿美元左右的外汇供日常周转;但去年开始央行把商业银行的外汇储备改算自己名下,造成央行的外汇储备虚高,去年11月底央行公布的外汇储备是3万亿出头,其中包括了2千亿商业银行的外汇储备,所以央行其实只剩2.8万亿外汇储备,挨近警戒线。所以现在政府设置了种种换汇障碍。

 

个人与企业

 

对个人,去年是在中小银行的柜台上用各种借口阻扰换汇;2017年起则明文宣布,控制个人换汇,禁止对外投资、置产。对外企,限制利润汇出,阻挠撤资企业汇出资产;对本国企业,禁止以投资为名对外转移资产。

 

今后企业和中产还会继续钻各种空子,设法往外转钱,但风险和成本越来越高;政府则是发现一处漏洞就及时封堵。企业和中产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根本上取决于经济走向。

 

最近一轮为期三年多的严重经济衰退,关键成因是逆市场化的政府行为。在长达近十年的“国进民退”浪潮背景下,民营企业遭受重创,国企进一步垄断资源与资本,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以往三十多年的出口加工替代性战略已经式微。

 

海外投资家与国内企业家均无乐观预期,资本外逃趋势明显。实施严格的外汇管制措施甚至在紧急情况下,动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标准方式“强制结汇”,这只是“围堵”而非“疏导”,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经济下滑、出口减少、失业增加、货币贬值、资本外逃、外汇储备不稳的格局。

 

“在这种背景趋势下,政府充其量只是短暂的赢家,而企业和个人都会遭受严重损失。从短期看,国企损失与震荡较小,但从中长期看,国企在国内的困境无法解脱,有可能被逼迫寻求国际市场的竞争机会。”

 

中国经济维稳的关键是货币维稳。面对资本外流与人民币贬值的巨大压力,中国当局只能赢不能输。因此,所有想换汇转移资产的民企、外企、中产,全成了中国外汇维稳战役的假想敌,针对这些想将帝国红利套现转移的群体,当局采用不同的方法应对,设置了各自不同的限额标准。

 

从中期角度看,摩根士丹利驻香港经济学家Robin Xing表示,预计政策制定者将会继续允许人民币温和贬值,同时在资本流出加速时收紧管制,其中可能采取的方式可能有,收紧企业对外投资,加强对居民通过银联卡海外支付的限制,以及暗地收紧个人5万美元购汇额度。

 

瑞银中国经济研究主管汪涛亦称,预计资本管制将进一步收紧,尤其是国内企业及金融机构海外借贷以及投资活动。

 

其他的方式包括,央行对远期交易征税更高的存款准备金,对企业购汇加强文件审查以及鼓励国企将外汇汇回国内结汇。目前来看,政府不太可能会减少个人5万美元换汇额度。明年个人换汇额度可能会有暂时性的收紧,例如减少总额度或者分批限制购汇。而从企业层面,对外投资以及自贸区将有可能进一步收紧。

 

据最新报道称,2017上半年中国的收支顺差达160亿美元,同时外汇储备连续第六个月增加。但《金融时报》同时还称,美元疲软的估值效应使(中国经济的)数字看上去更好看,有迹象显示,从中期看来,投资者们还是比较悲观。尽管当局政策有所收紧,但只要投资者有办法绕开限制,他们还是迫切希望可以将资产转移出中国。而中国监管机构近期也采取了一系列新措施,以防资本外逃。

 

如此看来,预计这场旷日持久的“财富保卫战”,还将继续。

 

“中产阶级”在行动,中国式“财富保卫战”谁是赢家?

发布者:,转载请注明出处:www.afndaily.com

(0)
上一篇 2017年8月15日 下午3:13
下一篇 2017年8月16日 上午10:2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澳洲财经新闻 | 澳洲财经见闻 - 用资讯创造财富